存档资料: 和AMIGO的对话
和AMIGO的对话告一段落,把嘻笑中的对话整理一下,删除了幽默,智慧,和废话后放在这里存个档。
AMIGO:
我先不會去想一個場景該如何拍﹐而是去想這個場景裡有沒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如果沒有現成的﹐我能搞點什麼新意思。。。如果發現或琢磨出了那個新意思﹐讓我心頭一動﹐感覺一爽﹐剩下的就是技術手段問題了。。。那個我們就不用再談了吧。所以﹐還是功夫在詩外。
詩是人作出來的﹐要不怎麼叫“創作”?要不為什麼我要看石頭GG的詩﹐還不是因為我想看石頭GG的創意? 當然你可以不理我的願望﹐但你對那個能讓你心動一下的體驗真的就不願理嗎? 那是生命之流中最美妙的時刻啊﹐你不熱愛生命嗎? 呵呵。
石头:
的确, 很多时候, 我们走进一个场景, 因为眼前的视觉刺激就会忘记了这个场景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一味地去追求照片里的视觉冲击和与众不同。非常同意你说的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实这次行程, 回来后和朋友也说过多次, 最大的收获和摄影没什么关系 (但这并不是片子不让人心动的理由)。
也如你说的,如果發現或琢磨出了那個新意思﹐讓我心頭一動﹐感覺一爽﹐剩下的就是技術手段問題了。。。这是自己感觉的场景如何去用摄影表达的意思。是不是所有的场景都有视觉冲击,如何表达才是视觉冲击;如果没有惊世骇俗的场面,我们心头一动,感觉上爽了,是不是还需要拍摄。 我的答案是无论如何必须要拍,无论自己爽还是不爽,觉得不觉得冲击。
我的理解该是很老套的。摄影从发明到现在,人的大脑能想到的图片元素安排的“新意”,可以说都有人想到了。这和时装一样,几十年一个循环。所谓的视觉冲击,只不过是拍摄者和读者自己本身的阅历而已。如老兄这样看过无数大师作品的人,能让你觉得冲击的东西估计没太多,即使是你自己拍摄的东西,如水果上加个什么象征意义的器具,你也该知道这样的东东早就有N多的人玩过,而且完得更离谱更刺激。别说是水果,就是人畜的尸体也有人会摆布一番。冲击么?看几张当然有“新意” ,但真的是新意么?老兄的学识应该知道答案。
回过来解剖我自己。玩摄影这些年,尤其是在江湖色这几年,也苦苦为所谓的“新意” 挣扎过。翻翻自己这些年贴的片子,玩的花样也算不少了,彩色的黑白的动的静的认真支了三角架等光线的灌下瓶子酒醉熏熏上路的在人家家里的在自己影楼的,多少都碰了一下,片子拍了不少,困惑也越来越多。但最近却忽然明白了,于我,摄影只是期最初被发明的原因,是一种纪录的工具。教科书之所以成为教科书书,是因为它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和认可。踏实按照教科书的方法去做,也未必就侮辱了摄影二字。
感受旅程,未必一切都能用摄影图片来表达,但图片肯定是我旅行纪录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旅途不总是扭曲的生活,是有着理论基础的符号语言,是不站在阴暗角落就无法按下的快门。 我这么说也许有些偏激和矫枉过正。我明白你说的新意不是指的这些极端变态)。于我个人,更喜欢的纪录方式是正常人的观察方式,首先这样比较符合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游客而不是艺术家的身份。其次,自己的兴奋阈确实也比较低,会为一些常人已经麻木的东西而感动 (小资情结?也许,但我不以为耻) 。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变态的思路。我现在确实拍摄不少商业功课,走在路上,给自己定下的一条拍摄想法是:我希望看到我的图片的读者能自然观察这些地方,更要紧的是如果他们有机会去到那些地方,见到那些人的时候,能很自然地对号入座我所呈现给他们的观察,而不需要把脑袋塞在裤裆里才能感受。
AMIGO:
拍片子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出发点。什么是创作的出发点,就是那个能让你有感悟的东西。
先说除了你的动机出发点外,好片子应该具备的某些客体属性吧。我赞同Robert Frank说的,片子的关键在Definitive Quality,就是说,能把你的冲动出发点有效刻划出来的一种品质。至于这种品质能否被人一眼发现,有你说的观者的阅历素养等等,但最终下来应该是经得起把玩和分析的。
再说作品的原创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不仅是有关什么才算原创性,而且有关对“影响”的恐惧和避规,甚至对原创性的刻意消解等等。。。先撇开这些林林总总不说吧,其实,不管你信的那个路子,在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持恒的基调,在此基础上提升出某些母题,再注入作者个人的东西,形成一种synergy。天底下没有太多新鲜事,从范畴的角度上来讲,但同时也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仗以区分的,就是个性化。比如我拍的那些鸭梨吧,为什么要吊起来,为什么要搞个影子,因为我想到了但丁神曲里的吊死鬼,为什么被啃了几口,为什么是一种腐败的血样红色的,为什么那根棍子细细的。。等等。在创作的时候,这些特徵不需往外看,看别人做过什么(该看的平时就该看了),而只需内视,看灵感带给你的Synergy是什么,然后把它外在化出来,不就结了么。
其它的,留给历史,留给茶余饭后。你已经爽了,还不够么?
旅行就是浮生梦: 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