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未分类’ 分类的存档

多大事儿啊, 我还以为抢鸡蛋呢

2008年7月7日 RedRocks 4 条评论

YC
这段日子,MSN的名字里总带了一个鸡蛋,朋友不停地问, 鸡蛋把你怎么着了。 以下是关于鸡蛋的一个小故事。 很老很冷的段子,但每次细细琢磨,竟都有不同的意义。
农妇去集市卖鸡蛋,路遇歹徒,被推倒强暴。事毕,歹徒仓皇而去,农妇起身,看看篮子里鸡蛋丝毫无损, 放心地说: “多大事儿啊, 我还以为抢鸡蛋呢”。拍去身上的灰土,继续往集市而去。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鸡蛋。 只有鸡蛋还在,其他的没什么大事儿。你的鸡蛋是什么?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川西的日子: 都江堰医疗队的雪豹们 (2)

2008年7月6日 RedRocks 评论已被关闭


早晨按照计划,我们的医疗队兵分两路, 一路走聚源, 一路去青城后山。我被分到了聚源那辆车。因为驻地人来人往很杂,需要留下人看家,雪豹二话没说,接下了这档看似最不动人的任务 (在四川的那些日子里,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做看似不重要事情的志愿者们。来到前线,谁都想了要冲进灾区去亲手救出几个人来,但事实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实干才使得前线专业救护者们能专心他们的工作。这样的志愿者我后来又遇到好几位,后面会继续写关于他、她们)。
我们聚源分队的队长姓周。周医生比我年轻几岁,但非常成熟老练。队里还有他们同院的一位妇产科医生,两个护士,一位湖南来的志愿者段医生 (关于段医生,我在另外一篇文字里写下过更详细的故事),还有北京来的志愿者草根。
聚源镇在这次地震中的名声极大,原因是聚源中学一栋教学大楼倒塌,压住了几百名师生,伤亡惨重。温总理在地震当天飞抵四川后,聚源中学时他最早赶到的地方。我们去了聚源镇下属的乌龙村几个组 (其实就是我小时候叫的生产队)。村口起的新坟,是该村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的亲人。 村民说,有一家双胞胎同时没了, 母亲无法忍受这个打击,投河,也走了。 更让人难受的,是除了那栋悲惨的中学外,聚源县实在不是一个重灾区。 和位于山谷中的北川地理位置相比,聚源属于川西平原,不像北川那样有山体滑坡类的次级灾难。民房本身的构建很简单,大多是用单层砖块直接由很简单的水泥地基砌起的2层楼房。没有任何稳定框架的房屋在地震中大部分坍塌,但村民大部分是农民,地震发生在麦子收割和水稻插秧时,人多在地里,伤亡很少。这一带死的全是上中学的孩子,想了都让人无法不心痛。
医疗队的任务是查访可能的疫情和发放预防药品。我和周医生说,我们也看看这里的老人家和小孩儿吧。看望老人和产妇成了我们工作的一个保留项目。那天完成任务后,司机把车开到了聚源中学废墟附近。中学在镇上,附近的房子大部分没有倒塌 (这成了日后引起百姓质疑的直接原因)。 原先摆放着排排孩子们遗体的操场上现在撒满了石灰。废墟中的救援已经停止,一个花圈摆放在墙基上。原先的教学大楼只剩下中间的楼梯部分没有倒塌,侧面的教室已经被夷为一堆废墟。曾经的教室只剩下一堵对着楼梯的墙。墙的正中挂着黑板,上面还有老师没有写完的板书。
我能理解在这里拍照,我自己也不例外,镜头对着废墟按下快门。这是一个历史不能也不该忘记的场景,对来过这里的人,更会是影响其一生的一段经历。 两个不知道哪个报社或者是来看震救灾的摄影师爬上废墟去拍照, 拍完他们想要的镜头,又相互摄影留念, 其中一位很酷地摆出了V字的手势。这废墟下,还有着至今失踪,也就是被埋在下面的几十个孩子! 很想上去打架,但,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又比他们能强什么呢? 终于忍住了。
回都江堰的路上路过都江堰中医院, 这里是都江堰受灾最惨烈的现场。住院部大楼完全倒塌,里面的几百名病人和医护人员没能幸免。两台大型挖掘机在清理现场,地面曾经是支柱中的几根钢筋扭曲着指向天空,上面拴着白花。在残存的医院大厅里, 见到了一位手臂负伤上了夹板的医生,愣愣地坐在那里看着废墟,面前是一堆从废墟里捡回的书籍,还有几双拖鞋。几个电视台的记者围着他采访,他低着头, 声音很低,非常疲倦。 等记者们走完,我过去对他说, 您幸苦了, 多保重。他伸出没有受伤的手,我们紧紧握手,没有再说一个字。中医院的门外是帐篷诊所,幸存下来的医务人员正在为附近的伤病人服务。
回到营地,留守的雪豹,一条堂堂六尺男儿, 把帐篷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充当临时床铺的折椅上,早晨起来大家顺手扔着的被子一床床折叠得整整齐齐。见到大家回来,豹子说,你们休息,我给你们打饭去。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一直很注重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全景。细节是最能看见一个人的地方,倒是那些关键时刻的振臂一呼未必那么让我感动。到抗震一线的人,谁不想到受灾最重的地方去,但此刻的雪豹让我充满敬意。
《插曲》
晚饭前不久, 忽然接到一位在集团军医院工作的朋友发来的消息,今晚会有非常严重的余震。没多久,马达 (我2001年去西藏的队员,也是很多年的朋友)从成都打来的电话,再次分析了今晚会有严重余震的可能。马达在电话里说, 如果你想撤出来,一句话, 我死也搞个车去接你。
因为没有确认的消息,怕成了谣言的来源,只和豹子和草根通报了情况。几分钟的讨论和犹豫,最后结论,我们虽然是志愿者,但不能在此刻离开。给马达电话,谢了这位能把命托付给他的兄弟,然后和豹子紧紧握手,哥们, 人死一次, 如果就是今天, 那就是今天了。入夜,隔壁帐篷里的收音机传来了官方的消息,今晚有灾难性的余震。每个人的电话都开始响起,四川电视台开始滚动播放大余震的消息。队里的某些人开始沉不住气,有着丰富野外经验和消防队长背景的雪豹到门外转了一圈回来说,我们住的地方比较安全,如果今晚有地震,大家别乱,出帐篷的顺序如下。。。名单的最后是他自己。
夜深了,帐篷里外此起彼伏的小声电话和短信铃声。隔壁的营地是一支刚从灾区撤回来的救援队,几个人累得倒下就鼾声如雷。大不咧咧的周医生在这样的关头依然豁达,说了句生死有命, 就躺下了。我犹豫了一下,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很简单地说了一下情况,托付了一些事,告别,关机 (回来后媳妇告诉我,小石头后来知道了电话的内容,大哭了一场)。 把救急药塞满了行囊,合衣躺下。 豹子的胃病忽然犯了,疼得缩成一团。 陪队里的护士李霞去物资中心找来了针剂给他注射,夜色森然,月亮前一层薄雾,旁边的楼房一片漆黑。一夜,不停有人起床出门进门,帐篷外永远有人在走动。肚子饿,起床吃了个面包,和两个护士聊了会儿天。 要震就震吧,等待真烦人。于是倒下,立刻入梦。
居然一夜无事 (据说还是震了一下,只是睡得死,半点没觉得),早晨起来,正好第一抹阳光照在帐篷边的楼房上。雪豹也出来了,我对他说, 哥们, 我从来没觉得日出有什么。 今天看到太阳,感觉真好。
(待续)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川西的日子: 都江堰医疗队的雪豹们

2008年7月6日 RedRocks 评论已被关闭


过去的几年里见过几次雪豹,一起喝过几次酒,说不上大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感觉上他是个比较张扬的成功人士。 因为江湖色,经常和他在MSN上说话,渐渐也就习惯了他的行事方法。半夜到达上海时在网上见到他,他正在为灾区募捐物资,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知道我的行程赶,他告诉我,联络的事情就别担心了, 他负责给我充值,果然到了中午上飞机时,他的秘书把我的手机给充得满满当当的。
放下相机后的那天晚上雪豹也赶到了四川。第二天一早,和北京来的一位志愿者草根一起去找到了他(因为和菜头的帖子,素不相识的草根认定我知道怎么进入救灾前线,无数个短信后,TA独自一人从北京拎着沉重的药品和水赶到四川。千头万绪里,我忽然想到雪豹,这哥们神通广大,一定能帮TA安排好位置)。豹子正在联络了成都某医院的医疗队。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天自己还有时间吃中饭,而且是很山珍海味的一顿,让我绝难下口。
豹子确认他和草根下午出发去都江堰,但医疗队名额很紧,不一定有我的位置。我说,我先回旅馆把草根带来的药给你们送去。出了餐馆,出租车开了没多远,目击一位和我平行行驶的摩托巡警和过路车擦了一下,连人带车翻滚着摔出去几十米。狂叫司机停车,一边向头破血流,却依然试图撑起身来的他奔去,一边大叫边上试图去扶他的市民别碰他。下顿,用肘弯固定住他的头颈部不让他再移动。因为地震,成都街头到处是救护车,可以说一瞬间我们的周围就停下了好几辆。 各种担架出现在他的身侧,选了一个可以从身体两侧合拢的新式担架,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移动他的身体,救护车呼啸而去。这是我此生见过的最快的一次救援。
带着药品赶到医院时,豹子和草根已经在等候,医疗队的名额果然已经满员。我不甘心,找到负责的张大姐和她说明了我的情况,大姐二话没说,在名单的最后又加上了我的名字。所有的队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紧急联系电话都打印出来,院长确认签字,分队和向队长报道。下午4点,全队十多个人和物资挤进了一辆救护车,向都江堰出发。
在四川的大城市里,都江堰是这次受灾最为惨重的之一。 但去都江堰的国道却安然无恙,路上车来车往,进入都江堰市区,主街两侧的房子看上去也还基本完好,街头很多的行人,行色匆匆。我们的司机是从外地来的志愿者,不认识路,一番曲折,才找到医疗队的驻地。来都江堰市的医疗队都驻扎在临近市政府的巷子里,一侧是一片崭新的小区,临一侧是堵两米多高的围墙。所有的医疗队都住在巷子中一溜搭建的标准蓝色帐篷里,离开两侧的建筑都有一定的安全空间。所有医疗队的物资供应都集中在巷口的一个大院里统一调度,药品,食品,矿泉水,饮料,似乎应有尽有。大院曾经是都江堰市防疫所,和我们医疗队的目的 (防疫)正好切合,感觉组织得有条不紊。
我们换下了第一批到达的队员,他们乘我们来时的救护车返回成都,大家使劲握手,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在那条长长的小巷中,忽然觉得心里特别的空。在灾区里面,却不知道灾区在哪里。知道到处都需要帮助,却按部就班地被困在一条小巷中使不上力气。队长说,我们的任务从明天开始,今天要好好休息。 明天。。心里好像戳了一把刀,灾难已经发生了好几天,对许多尚存一息的人,还能有几个明天呢? 但我也明白,此刻的行为是职业行为,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情绪左右。和豹子一起,先把我们住的帐篷左近扔得到处都是的垃圾捡了放在大垃圾袋里面。
一天的光阴,就在按部就班的安排中流去。特别漫长的一天,心急如焚,却不知道怎么使力的一天。晚饭居然还有粥,和前几天在北川汉旺所见到的一切似乎成了地狱天堂的对比。晚饭后,队员们三三两两走出营地去到附近的街道上,隔壁的市政府大楼岿然不动,所有的政府大楼都完好。街面上的新建筑大部分也都完好,有几栋楼房侧面的山墙崩溃,露出几个阴森森的墙洞。人行道上用胶带围出危险地带,一堆砸落的碎玻璃上散落着几朵有些枯萎的花。重灾的都江堰似乎安然无恙。同队的几个小护士说,如果不是知道地震,我们这么一起散步感觉很安逸。街头的路灯亮着,一队特警官兵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友们准备露天营地。特警们显然都经过精选,个个标准身高的帅哥,看得女孩们两眼放光。 难道如此巨大的灾难这样快就已经平息?还是我来到了错误的地方?
(待续)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川西的日子: 英雄, 向你们致敬

2008年7月5日 RedRocks 评论已被关闭

在江湖剑看到了下面的这篇文字, 高炮旅, 北川大撤退, 安县, 。。那些日日夜夜。
转在这里,做个纪念。
就算没有这篇文章,我也不会忘记那支高炮旅的官兵。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我离开川西后的第二天, 他们是进入唐家山堰塞湖的主力部队。 英雄, 向你们致敬!
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一个地名, 安县黄土镇, 是段医生驻扎了很久的地方。

阅读全文…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河之源

2008年7月4日 RedRocks 评论已被关闭


这些年爱上了河流,去哪儿,都喜欢找那里的河流。河流孕育了所有的人类文明,也成为人类文明延续的纽带。要想理解一处的风土人情,最靠谱的着手点,是从那儿的河流开始。百川归海,这个容易理解。而追寻河之源,却不那么简单。且不说逆流而上探索大河之始的艰难。翻看地图,每一条大河都有着太多太多的分叉,究竟哪条才算是主流,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到了现实里却变得千头万绪。长江和黄河,她们的源头直到近年才被确定。青藏高原的积雪融化,水珠点点,汇流在一起,涓涓细流,成就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泉。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河都是以这样的涓涓细流开源。
以某个湖泊出水口为河源其实是大河之源最常见的形式。密西西比河流域覆盖了将近半个美国,大河起源于明尼苏达州的伊塔斯湖。湖水出口是一条几米宽的小河,以一道人工放置的石墩为界,石墩往下,就成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河。虽然只是道几大步就能横越的溪流,但终于和想象中的滴水成溪有点不一样。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的起源成了另外一个极端。450年前,法国人通过这条中国人很陌生的河逆流而上进入北美腹地,待到寻源到了起点,竟然发现这“河”大得极目不见边际。如果不是入口依然是淡水,探索者几乎以为他们发现了连接了海洋的天然运河。圣劳伦斯河的源头是世界最大的淡水系五大连湖。以这样的气势起源,这河就着实有些来头。
也有以国界为起点的河流。杜拉斯小说里的浪漫湄公河就是典型一例。 这条纵贯东南亚五国的河流,“发源”在中缅边境。逆流而上进入中国境内,湄公河的名字不再,同一条河水有了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个名字澜沧江,如果继续溯源,就会找寻到青藏高原。如果不是亲身走过这条河流,怎么会把这条载着傣家美丽歌舞的浪漫河流与美国越战老兵的噩梦联系在一起。
前些日子沿着多瑙河上上下下走了一遭。照理说,以欧洲疆域之小河和文化的高度凝聚,这条贯穿着欧洲文明的著名河流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该早已被仔细勘探和开发。在古罗马图拉真皇帝的指挥下,罗马大军势如破竹,一直把整个多瑙河流域收归版图。多瑙河的探源自然也是由古罗马人完成的,奇怪的是,当我兴冲冲来到德国黑森林地区寻找大河之源时,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条大河之源竟然是一口泉井。井栏雕刻得很讲究,井边还有一尊象征着河流的大理石雕刻。一块铭石上记着,从此到海, 2840 公里。
据说当年探源的罗马人来到这里,发现本来就已经很细的多瑙河再次分为两条既不能行船也不能开发水利的小溪。探索者懒得再向上游探索,很幽默地将河边一口水井定位为多瑙河之源。多瑙河究竟发源何处,就此成了一个千古悬案。拥有水井的小镇和两条上游小溪的居民为了这个多瑙之源的所属争吵了千年,在名分意味着旅游招牌的今天,这场辩论愈演愈烈,该让当年那位调研精神不够坚韧的罗马人在泉下好笑了。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快乐

2008年7月4日 RedRocks 1 条评论


在加州的一个海边小镇,一个哥们用海边的大石头搭起一片头重脚轻的石林。来往的游客总有不信的,认定他用了胶水或者别的什么固定方法,他总回答, 给我5块钱,我证明给你看。 于是他的口袋里不停地多出五块钱。
堆石头是我们从小就爱玩的把戏,但把几块大石头叠成平衡难度很大的照型,需要有高度的专心和相当的技巧。堆成之后, 自我的满足和观望者的惊叹都会让堆石者有着解牛庖丁的踌躇满志。
自从见到那哥们的堆石,自己也忽然手痒起来。走在野外,见到乱石,总喜欢找几块叠起来,没人给我5块钱,但自娱自乐。最有意思的是,每每的叠完石头,走开一段距离,回头经常能看到后来的行人站在那里仔细琢磨这些石头是怎么摞在一起而不倒。 前几天从冰川公园走过,后面跟着的一家人看着我叠石头,然后一路走来,也开始到处搭起了石塔,欢声笑语。
快乐可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路边的几块石头,给我, 给你, 给大家带来多少笑声。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猪八戒

2008年7月2日 RedRocks 3 条评论

N年前去广州的飞机上认识了一个美女S. S坐我边上,前排一个中年男不停地转身过来说话, 自我介绍是某杂志的主编,姓方。 方主编坚持着要送杂志给S,捎带着也送了我一本,还是现场签名版。 下飞机,主编没了影子,我和S成了朋友。 S成了广州牛鬼蛇神党党员,中坚得抛弃了我这个入党介绍人。
昨晚做梦竟然梦到了S。 S带来另外一个美女,瓜子脸,大眼睛, 说话很好听,说是做播音员的。 S给我介绍说: 这是猪八戒。 我点点头说哦, 打开一个文件夹, 按F2, 输入猪八戒三字, 然后把TA放了进去。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川西的日子: 一个靠谱青年的来信

2008年6月20日 RedRocks 2 条评论

####:
你好!
XX交待的事情已基本办好,刚才也在电话里向你大致说明,这里再重复说明一下。
我已经请成都市国家税务局的朋友联系好本地的文具批发商,按照壹佰伍拾名孩子的总量配齐基本的文具需求,具体配置如下:(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每人配备的文具数量和种类)
书包1个、文具盒1个、学生钢笔1支、签字笔1支、铅笔5支,直尺1把,练习簿2个。(以上合计,每人¥28.00)
另外单独购买篮球、足球各5个。(均价¥40.00/个,共计¥400.00)
以上两项合计:(150.00 X 28)+ 400.00 = ¥4600.00元
请直接转帐到商家帐户,商家帐户信息是:
建行:
帐号:#### #### #### #### ### 户名:###
开户银行:建行四川分行营业部
工行:
帐号:#### #### #### #### ### 户名:志强文化办公用品批发部
开户银行:工行成都外北支行转荷花池分理处
请直接转帐给商家,不必先转给我绕圈子,毕竟我不属于你们的团队, 我们之间也不存在任何朋友关系。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你可以转帐后通知我前往商家处督促发货提货,以免出现质量问题。另外,我会及时通知你们的香港朋友前往装运。
能为你们服务我很荣幸!
顺颂夏安!
Photoman
08.06.19.
———
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
刚收到从北川任家坪送物资返回的PHOTOMAN来信,以上事情已经落实
向泡网江湖靠谱且有幽默感的男女青年们(WOODSTOCK, 不高兴,PM)致敬。从自己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又, PM,你的没有任何朋友关系, 比我见过的许多朋友关系要美妙得多。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绵阳迎新乡十组来信 3

2008年6月20日 RedRocks 评论已被关闭

要是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照顾家畜啊都挺不方便的,而且庄稼也需要人随时照看的。再说了,有谁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呢。中国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也许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一点吧。如果是住活动房就要搬到集中建房那。我都不懂为啥活动房就不建在自己家那,可能是因为建在一起好规划吧,具体原因我也不懂。不过我们那也没活动房可住了。改成建那种地震蓬,这种地震蓬是建在自己家那。政府派人帮建。反正我是有点失望了,我们朋友他们家离我们也没好远都住活动房了。到建我们家那就没了。这叫啥呢? Unlucky……还说三年之内政府从建家园,我想我们会不会等的花儿都谢了。。。
小崔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川西的日子: 散记 2

2008年6月19日 RedRocks 2 条评论

北川已经实行了交通管制, 过北川中学不久,车辆就已经堵塞得水泄不通。道理两侧除了在整修的救援队外,还有很多受灾百姓的临时帐篷。 下车,不需要问路,跟着一队抗着工具大步流星前进的部队往前走。任家坪收费站后,就是一路往下的山路通往北川县城。 那道路曾经是水泥路面的,但此时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山石滚落砸得面目全非。 大块的山石能有两人多高,足足堵住一半的路面,任何一场余震都会导致陡峭山坡上的石块继续滚下。路边一辆大巴车,挡风玻璃被砸得荡然无存。
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观察上坡侧的山势和可能 临时藏身的位置。北川县城坐落在山谷洼地中。通向县城的盘山公路经过三次回折下降高度。到第一个回折处, 见到某电视台在这里的观察点,两个记者在一个帐篷里架起了卫星电话,柴油发电机,用笔记本电脑和他们的总部保持着联系。有些雾气,朦胧能看见北川老城的位置,山坡平和,下面完全看不出曾经有过文明存在过的痕迹。俯瞰新县城,大片的废墟,残墙断壁。
越往下走,公路破坏越为严重,路面碎裂是小事,部分路基已经塌空,只有水泥路面临空,下面全无支撑。 迎面很多受灾百姓往外走,背着大大小小的家当,从简单的包裹到沉重的冰箱。此时已经是5月17日,地震过后的第五天。 空气里有我知道发自什么的刺鼻气味,把行囊中带着的口罩拿出来,一个个递给错肩而过的人,双方都不曾停下脚步。 北川县城的位置在一个大水库下方,早就已经知道水坝不稳定,有崩溃的危险。路上进出的人流区分明显,当地受灾百姓带着能收集到的东西在抓紧上坡离开,而救援人员和记者们外则大步向低处危险地带走。同行的Q说,上次来时很担心溃坝,没敢下到底, 今天一定要进去。
进县城的路几乎无法通过大型车辆。两台挖掘机拼命工作着,试图打通一条临时道路。走进县城才意识到这里的惨烈。没有重型挖掘机械,一栋栋倒塌的大楼下的幸存者逃生的机会极微,无法形容的绝望。路边的树上卡着一辆从上面的道路上翻滚而下,已经被砸扁了的汽车。县城汽车站,大门牌楼东倒西歪,勉强支撑着没有完全倒塌,但支柱已经扭曲成了非常夸张的S形,钢筋从崩裂的水泥中裸露出来。牌楼下是一辆翻倒到底朝天的大巴。进站需要经过一道几十米长的石桥, 因为上游堰塞,站边的河水已经断流, 透过崩裂的桥面,看下面仅存的一点水,安静得让人觉得有些恐怖。河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坠入水中的车辆, 地上一张谁遗落的机动车驾驶证。
车站左近,除了一个钢管搭起的遮阳棚完好无损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倒塌。依然站立的只有一栋歪斜着的楼房框架,目光所及,遍地废墟。 救援人员在废墟上拼命用盘锯切断扭曲的钢筋,然后将一块块混凝土水泥用手搬开到一旁。在这里,我告诉Q,我不能再当记者了。一架直升飞机从头上掠过, 向老城的方向飞去。Q往那个方向走去,她有采访任务,是我失职,不再和她一起工作。
放下相机,爬上了废墟加入了搬砖石的人群。不记得时间怎么过去,眼前锯盘飞转,激飞的火花炙烫,没有一个人往后挪半步。那些水泥为什么那么重,几条汉子拼命,一次才能搬动一块,而一块下面,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块。。。
外面的路上忽然人声嘈杂,有人在大声呼喊,水坝垮了,大家立刻撤退。废墟上的人群放下了手里的工具,开始往外跑。顶着人流,我听到小桥上Q的呼喊,石头,快出来。她找到了我,我们一起开始随人流往外小跑。 部队的战士们把流连在倒塌的家附件的百姓们拽着,扶着老人,抬着伤员,一路小跑地往坡上奔走。某电视台的摄影记者非常镇定地站在路中间,临危不惧,摄像机稳稳地抗在肩头。部队,救援队和灾民们此刻同患难,唯一的目标是攀上山坡顶的安全地带。不时回头看,总觉得滔天的水浪正奔腾而来,要将这一切在瞬间吞没。
到了公路的第一个转折,为了抓紧时间,人们开始沿着陡峭的土坡直接往上攀。我脱力了,完全不想再多走一步。Q在我的前面,绝不肯听我的话先走。一只大手从上面伸过来,抓住我,一下拉了上去,然后又是一只手。。 是部队的士兵们排成一队,沿着山坡往上拉人。到了坡顶,我已经几乎虚脱。倒在地上狂喘气。
离开四川后才知道了北川上游的悬湖就是唐家山,当时没有溃坝的堰塞湖成了日后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巨型定时炸弹,威胁着下游数百万百姓的生计。而堰塞湖解除险情,循序泄洪后的一张照片,显示出当时我们所在的地点已经全部淹没在水面之下。北川大撤退,是我此生不可能忘记的一段经历。一个月后的今天,写下这段经历,想对我的同伴Q说声谢谢。在撤退警报发出后, Q自始至终在照顾着我。那天是最后一天见到她,之后我们就分开,她继续完成她的工作,我放弃了相机,成了一个完全的志愿者。 短短的合作,说不上相互了解,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生死瞬间,她跑过小桥来找我。更无法忘记的, 是山坡上部队战士有力的大手。拉手,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从虚脱中醒来,知道自己刚在鬼门关转了一圈。第一次让我明白,活着,真的很好。而生死的区别,也许只是某人奋不顾身地向你伸出的那只手。
Q是南方周刊的记者覃爱玲,我不知道向我伸出手的士兵叫什么,但他们是中国军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