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台洗衣机, 来送货的是个塔吉克斯坦的小伙子, 叫阿里。
阿里送我去火车站,一路走一路聊天,到站台是还剩下1分钟,却发现火车还没来。 工作人员说, 你去服务处问一下。 两个肥硕的女士在柜台后聊天,什么都不知道。一眨眼,她们不见了。火车却出现在月台。
我的票在6车厢,标志着6的位置却停着35. 上车, 却依然是6. 手中的车票上印了3个座位号码, 每个座位也有三个不同的号码。服务员说, 你感紧去吃饭吧,餐车在隔壁。
所以的东西是几片大白菜和一块鱼,装进 一个巨大的盘子, 我是最要后一个来吃饭的。
光着脚丫,坐那儿吃, 忽然觉得自己脚趾头很多,仔细数了一遍,竟然有六个。 也不吃惊,回来告诉媳妇说, 你知道么,我有六个脚趾,她回答,你数错了,明明是七个。
醒了,很认真地把脚丫扳过来,数了一遍脚趾, 每只脚五个,一个不多, 一个不少。
小石头们在练拳,我在车里看一张老得掉渣的DVD,流浪北京。 片子讲的是一帮漂在北京的自由艺术家,日常生活, 梦想, 事业,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能想象出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成了一种需要,创造成了一种饥饿。。然后。。。 我就疯了。
片中的主角之一,自由摄影家高波,我的同龄人, 忽然蹦出来这么几句:
“我就是个盲流,没什么光荣的,但感觉也很好。我英文不怎么样,但这话我还是会说的, 盲流么, FREELANCER!”
哇靠, 搞了半天, 才明白原来我也是传说中的盲流!
后脑勺的骨头少了一大块,用鬼子话叫 CRANIOTOMY。 却还不愿意停手,继续用骨钻打眼,想把窟窿扩大些。 不知道谁递过来一个头盔说,戴上吧,万一摔跤, 就把脑子摔坏了。 我把头盔套上,头盔的前面很窄,压着脑门。
晚上去吃中餐,龙虾瘦得只剩下了壳子。 熟悉的服务员苦笑,经济不好, 吃饭的人也没了, 也不进货了, 剩下几只就饿成这样了。。真的假的啊。
院子里来了一对小公鹿。快入冬了, 拼命吃草, 身体肥滚滚。 这院长真好像一个小型野生动物园了,兔子,浣熊, 松鼠, 土狼,狐狸, 鹿。。。曾经还有邻居的猫,终于都被狐狸和浣熊给清理干净了。
落叶遍地,早晨起来喜欢用一个小扫帚收拾一地枯黄。一下一下,好像老和尚洒扫庭除。 扫叶子是件很精心的事情,修身养性,让自己别那么焦躁。。 力气大了, 叶子就飞得到处都是等于没扫。
整理多瑙河的图片, 偶然发现一个装着扫描反转片的文件夹。反转片, 久违的概念了。 很难想象当年自己是怎么端着那台F5,抗着三脚架走南闯北的,更不用说ASA100和50的感光速度,又需要多少的耐心和琢磨才能完成一张基本清晰的图片。数码的年代,ASA1600,3200, 三脚架没必要了, 半夜里都能手持着用三十分之一秒拍出清晰的照片,摄影的可能性无限放大,过程的追求却大幅度减少。
站在暗房门口,我问自己:我们还能回到昨天么? 我们需要回到昨天么?
大冰川国家公园北北面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小酒吧。这里一切都好像停留在50年之前。
废品的报复
上次离开广州时, 把DELL笔记本的电源忘记在办公室。在中关村临时买了一个,80RMB, 插上电就能用, 两个小毛病,1) 有点发热 2) 每次插电时会打个火花。自以为捡到便宜了, 得意洋洋。 用了一个月,昨天,不明不白,这东东就不工作了,用万用表测量一下,本该是19.5V输出, 只剩下了65 毫伏。
还想了回北京时去找店家理论,但想想,好歹顶了1个月, 算啦。 用螺丝刀撬开盖子,这整个一个粗制滥造啊。。。典型废品的报复。。
——————
身价过万了
华尔街股市大幅反弹,对此我毫不关心, 不是没影响,是无可作为。
开心网上俺的身价过万了, 对此我毫不关心, 能把自己卖了赚点真的银子么?
有兴趣的, 可以开始投标
———————-
越来越重的鸡蛋
TA说, 时间也许是有份量的,加在心里。 年纪越大,越沉重。
——————
买不到票
拖着4个大大小小的包挤进北京站,却买不到去上海的车票。管秩序的警察挺有礼貌说, 你丫有病啊, 这会儿想买车票? 这是春运唉!然后我就醒了。 想不出, 为什么春运会是在十月。

深秋,气温降低到需要穿薄外套的时候了。 早晨开始下雨,到下午满地就已经满地黄叶。听到屋外传来的雁鸣, 抓起相机开门出去,一个巨大的雁阵从空中掠过。
科罗拉多是雁南飞的通道之一, 但很少有雁阵从家的上空飞过,更不要说这么大的雁阵。 按了两下快门,然后站在那儿,一直目送他们从树梢消失。
(回来数了一下画面里的大雁, 有200多只!)
\\
暗房里的狼窝自然就是狼的暗房, 暗房用了10多年,熟悉里面的一切, 闭眼也能找到想找的任何东西 (睁眼也没用, 什么叫暗房呢)。 做暗房最美妙的时刻是图像在显影药水里渐渐浮现出,可俺曾经的暗房只能用11X14 的盆, 再大的照片就只能用滚筒, 叽哩咕噜滚上2分钟后开盖才知道后果如何。
终于下定决心改造暗房, 买了个巨大的专用暗房水槽,可以并排放下三个20X24 的大盆。 为了安装这个水槽, 暗房原有的的上下水管,电路全部都得重新安排。 奋斗了三次旅行后的修整, 今天新暗房终于全线通水通电, 所有的设备也从新到位。
暂时还没有做20X24的打算, 但新暗房的操作流程比过去合理得多。 下午用11X14 的立槽放大了一张片子。。
我@#¥, 那个@!#@!的爽啊!

最远处是放大机区,细节见下图。木柜里面是音响设备和其他杂物。 木柜下面的方木盒子是放底片夹的,分成许多层。 边上是灯箱,看底片用。近端是大水槽,里面放的是四立槽显影停显定影和水洗,边上是一个小水池,平时用不到整个大水槽。 最近的地方是一个自动挤片子的滚筒,洗完的照片从里面一过, 就去掉大部分水,可以晾干了)

俺在这个暗房里的三台放大机 (第四台在办公室里)。 左手边是 BESELER 23C, 配有135, 645, 66, 67, 69 片夹, 右手是BESELER45, 配有135, XPAN, 645, 66, 67, 69, 4X5 的全系列片夹。 镜头组, 50, 75, 80, 105, 135.。。。。。中间是一个曾经的自动彩色135商业机, 现在很少用它放照片,放在当中升顶F、16, 用来预闪相纸用。每台放大机都有自己专用的数字定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