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抽屉,找到一堆刚到美国那几年的信。写在那时很流行的薄薄的信纸上,纸都已经泛黄。先看到的是一封后来回到我手里的写给女友的信。二十年前我刚到美国时,很幸运地有了每年6000美元的资助。回头看,既使在那时,这也是个能让人饿死的收入。除去房租水电外,因为我的做科研和上课的地方分开50公里,就还得养车,买保险和汽油。可那时的心态真的非常的积极。信里很详细地描述着结婚后,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每个月的开销精打细算到毛,但能吃饱饭。通篇的文字,满是乐观。一个每天穷得数口袋里还有几毛钱的学生,却感觉整个世界都会是自己的,等着自己去开创。而现在什么都不缺了,却一点没觉得生活比那时更充实。
翻到下一封信,心里一下满是羞愧。这是当年一个很要好的大学同学给我的信,很潇洒的字,一下子就想起她那时的模样了。她姓郭,念书的时候每天都风风火火的,一个典型的假小子,同学都叫她郭兄。八十年代,俄语已经基本退出了中国的教学。而我和她都是最后一批学俄语的,于是和当时流行的卡思比,王宽诚等出国奖学金都无缘。别人奋斗出国的时候,我们只能目标国内的研究生考试。我报考了师大,然后发现她也报了同样的专业。于是一起复习,一起骑车去考试,一起名落孙山。很纯的同学和朋友关系,但不知道怎么的,在同学里居然就有了八卦和微词,还恶做剧一样写进了毕业留言,惹得自己很是恼火了一阵。
然后我通过别的渠道出了国。一年后,我回来和女友结婚,同学都到了,却没有见到她。回到美国后不久,收到她的这封信,除了说起同学时候的事情,也说到她终于没有去成俄罗斯,而在准备考TOFEL,问我能不能资助一下报名费。这该是我羞愧一生的事情,穷,终于不是理由,但无论如何,我没有帮她,甚至不记得是不是给她回信说个理由。
今天翻到一句话“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二十年过去了,大学同学们基本全部失去了联系,郭兄更是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她还记得不记得当年那个背信弃义的我。
除去这封信外, 郭兄存在过的痕迹是大学毕业时的同学留言本, 里面还有张统一印的小照片。 那留言本一直存在上海的老房子里, 几次回去都犹豫了要不要带回来。 最后觉得它似乎属于那至今保留着我出国时模样的老家。留在那里的一切,似乎都能是一种让自己有回家感觉的牵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前面两句不难理解。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却是需要从生活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才渐渐体会到夫子的微言大义。愠字自然是愠怒,生气的意思, 这是言者的内心活动。 为何而愠, 为何而不愠,是因为外界环境, 也就是上半句中的人不知。 看过不少版本的解释, 万变不离其宗, 不知, 不为人所知或所解。看场合,人不知而不愠就可以有各种的解法,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去延伸夫子文字的意思。为何不知, 如何不愠? 是去平心静气改善自己还是一任自己独往独来不屑与之友,都可以是各自选择的人生态度,不一而论的。
喋喋不休去表达自己,才有不为人知的可能。又反去在乎人知,总有其目的。这目的,不外名利二字。最佳状况是,衣食足且不恋名利,合目闭嘴,韬光养神。为人知和不为人知就不该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云在西湖月在天,又哪里来什么无愠无不愠呢。

黑白照片的魅力之一, 是制作过程中的那些细微的变化。 放大过程中, 暴光多一点点, 少一点点, 整张照片的情绪都会跟着变化。 这其中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摄影师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影调分布, 然后在暗房里去做最大限度的实现; 另一种是有一个基调, 而细节的变化则让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随机性来处理。 前者, 我觉得如果用底片扫描和PHOTOSHOP的精确控制处理会完美得多。 我自己是属于后一类的师傅。 一张放大的照片, 在暗房里能把基础影调控制住, 剩下的完全凭当时的感受和按快门时的理解,听了音乐, 手舞足蹈地去遮去烧,然后把白白的相纸沉进显影药水, 耐心等待影像一点点浮现出来。
不同的放大机, 不同的镜头, 不同的相纸,不同的药水, 和自己不同的情绪, 都能给最后的照片带来不同的效果。
最好玩的是相纸的区别: 依尔福的RC相纸放进显影液后10秒钟就能看出个大概了;而纸基的相纸, 要耐心等1分钟以上, 影像才姗姗出现。
——————
昨天理暗房, 在柜子的最下面一格找到一盒10年前买的KODAKBROMIDE F2的相纸。而这一盒200多张的相纸在买进的时候就早已过期了。 拿出一张试了一下, 居然还能用, 影调不错, 反差有些弱,纸基本身有些泛黄,很有些老片子的感觉。 最大的问题是高光部分因为储存久了, 因为环境射线的关系, 开始有些发灰了, 这和老照片没太大关系, 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能把灰底压下去些。。。。。。

想象一下,一个人的指甲被从中间折断,前半截脱离,翻起。。。。。。。。。。。既使是想象,也该很让人揪心揪肺,难以想象的痛苦。
————-
事实是,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着,而且也就是那么一瞬间。 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灾难会降落的时候, 它已经发生过了。
———-
最可怕的是, 你事先知道指甲会那么折断, 会从下面连着的血肉上分离。 既使你先吃下了止疼片, 既使你把眼睛紧闭不看, 心理上的疼恐怕早肉体的疼而至,而且会是10倍百倍的数量级。
———-
其实应该是没什么区别的,同样的一个过程, 同样的结果。剩下的, 就是怎么去发生处理之后的事情了。
疼肯定是要疼的, 但肯定也没想象的那么可怕。
———–
(看看自己的大拇指, 我这是干吗呢!)

和朋友说, 我想把自己关禁闭了, 让MSN歇段日子。 朋友说, 就是不想聊天了? 我说是, 太耽误时候了, 许多该做的事情都因为总是挂在网上没做。 然后就讨论了很久的为何要挂MSN。 结论, 这么讨论下去, 估计到死, 也就讨论出为什么需要少聊天, 也就没必要再聊天了。 出门,背上的笔记本包滑下来, 用手挡了一下。手被撞在门框上, 指甲断裂了。
—————-
上班的路上,听着朋友送的钢琴CD, 脑子里昏天黑地, 很想写点什么似的。 在开车,手里自然没笔, 过去买过的一支录音笔也不知道扔到什么地方去了。等到了办公室, 想说想写的都忘记到了东洋大海。
这些文字和聊天也没什么区别, 几分钟后连自己都不在乎不记得, 写和不写, 又有什么区别呢。 好东西该是经得起时间沉淀的。经历了,然后放几年后却依然记忆如新的东西, 再去写,估计能多些感受。
写BLOG或EMAIL, 也是一件好事。 笔总是要练的,等不真有了什么沉淀,估计笔枯了什么也写不出来。就和摄影的BPB理论一样,在循环中慢慢成长,今天的顺手乱写今天加上认真些N年前的故事。而且,和聊天比,一个人安静写字,多少会认真。

从90年代中开始大量订阅摄影杂志,每看过一本,就都往书架上一插。经年累月,也有了几格的积累。说是需要的时候,能再翻翻的。N年过去了, 基本没再碰过。 今天把SHUTTERBUG (摄虫)杂志通通拿了下来, 装了满满一箱子, 扔进垃圾桶了。书架上空了一大块儿。 拍拍手, 真爽。明天开始处理大众摄影之类的。
色坛里的朋友说怎么能扔书呢。 杂志不是书, 终于没什么真正的经典。 新的杂志每个月都在出来,每天总有可以看得新的内容。 大脑能记住的东西就这么些,不想和自己过不去了。
干干净净的环境里看书,挺好呢。
暗房里的照片也一样。 一盒盒, 一袋袋, N年积累的东西。 自己却不停在拍摄着新的场景。 如果我的乐趣是在暗房的过程中, 那放大完的照片应该是可以直接可以扔了的。 这话极端了些, 但话糙,理却是不糙的。

因为经常回国,就有了常去去中文书市的奢侈。 而每次去, 总是为琳琅满目的书淹没到不知从何读起。 朋友B因此送了本介绍书的书给我。 从头到尾看了两遍,然后按图索骥,去找自己可能有兴趣的来看。
第一本是<>。 这名字我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按照书的书说, 这是本充满人生哲理,文字如对联的好书。 一翻,果然精彩。 于是一天的MSN名字不停地更换着警句。诸如:
•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 不能用世而故为玩世,只恐遇着真英雄;不能经世而故为欺世,只好对着假豪杰。
• 君子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
整本书洋洋洒洒一十二卷, 仔细一条条看下去,才觉得良莠参差,如果囫囵吞枣,倒也有被咽死的可能。 最佳的看法, 是找个网络版面,排版乱七八糟的,复制到WORD里, 看一条, 品一条, 排版一条。 一条条看下去, 一点点整理干净了。 看完了, 也就有了一个整理得很干净的版本。 这不失为一种读书的乐趣。

很放松,努力不让自己不爽
但预定的计划里两个主要项目都没实现: 原定的COSTA MAYA因为风浪大无法靠岸不得不取消; 原定的浮潜和蝠鱼一起游泳也因为司机的糊涂而没有实现。 最后的成就是:在ROYAL CARRIBEAN的旗舰,8万5千顿的JEWEL OF SEA上呼吃海喝了一周;消灭了5瓶葡萄酒和无数个冰淇淋; 在GRAND CAYMEN ISLAND上把自己晒成了一个煮熟的龙虾,摸哪儿哪疼。。。。噢。。。。 还有这次手气不好, 赌博输了100刀。 考虑了半天, 没有买17美元一条的免税烟, 回到DENVER, 加汽油的时候发现这里买34一条。。。。。。。。哭哭
拍黑白照片, 自己冲胶卷的另外一个好处是: 当你困极了,而正常的睡觉时间还没到,或者你觉得自己不该睡觉的时候, 你可以下暗房去冲胶卷。
冲胶卷是一个极其严格的机械化过程。 在全黑的房间里把胶片缠到冲片罐的轴芯上。 盖好盖子。 然后经过一样样药水,按照严格的顺序,温度,时间。
已经熟练到了不需要想的地步了,自然也不可能睡着。 不过, 在装胶卷的时候, 忽然想, 此刻睁眼闭眼没什么区别,索性就闭眼干活。 全黑的时间, 少了一样感官的输入, 人似乎变得更敏感些。
于是,你又翻开了你的笔记本。你知道那生活还没有走完,小说已经结束。面前的投影屏幕上放映着的,是几个月前同样的电影。联合航空公司确实缺乏创意,但这也许是天意吧,让故事得以继续。
电影中的人物在犹豫不决。他写的两本小说,一本是害怕最后的决心,一本是害怕真正的爱情。而作为一个作家,他把自己绕进去了。文字和自己的心情,让角色带了自己走过小说的情节,也让自己成了小说中的一个部分。
喜欢故事中的一段对话
他说:“我觉着自己像是条跑道上的猎狗,拼命追着前面狂奔的兔子,那么近了,却总是追不上。” (I feel like the hunts at a race track. Chasing those mechanical rabbits, feeling so close, but just don’t catch them. )
她说:“永远追不上的。” (They never do)
你们相对看着,若有所思,却什么也没有再说, 只在沉默中飞快地老去。